道路塌陷防治,任重道远
2024年12月4日23时许,位于宝安区航城街道洲石路的深江铁路5标段施工现场突发地面坍塌, 13名现场作业人员失联。痛心、揪心!
5日早晨,珠三角的朋友转发了深圳塌陷事故的新闻给我,他听过我们公司的技术介绍,问我是否要来应急,我回复深圳市场是道路空洞检测最成熟的市场,每年的塌陷预防投入过亿,已经有成熟的应对机制,一个小时内肯定有专业设备和团队赶到。朋友反问我,最成熟的市场怎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不知怎么回答,只是说事故原因还没有调查出来,不能妄下结论。
我个人更倾向于事故由施工引起,是突发性灾害,不是常规的雷达检测能够预判的。
深圳是道路塌陷检测最规范化的市场,单个城市来看,深圳的投入每年1个多亿,是上海的5倍,宝安新区也是塌陷预防的重点区域,除了雷达检测,还有很多新技术也在宝安得到了应用。之前在展会上,看到有多家从业单位号称为宝安做了“一张图风险管理系统”、“AI智能塌陷隐患预测平台”、“Insar卫星实时塌陷监测系统”,其实大家也只是做到了将雷达结果放到信息化系统中展示,真正的预警还都在科研探索阶段。
道路塌陷往往有随机分布的特性,凭借之前的雷达数据,来预判下一个塌陷在哪里出现,确实会背负很大的风险,尤其是最近出了这么多重大事故,各地的预警平台建设要更加谨慎,可能真正在实操层面,通过风险检测、隐患摸底来的更实际些。
近两年,地下施工引起的道路塌陷事故频发,今年6月成都地铁、7月西安地铁、这次的深圳深江铁路,每一次惨痛的教训,引人深省,事故发生后,除了抢险、善后和追责外,往往会启动运动式的道路空洞检测排查。
拿某北方城市举例:21年发生致死致伤的道路塌陷事故,于是开展了运动式的道路空洞检测工作,几个月的时间把城市测个底朝天,当时成果挺多的,但后面几年,因为财政紧缺的原因,也就偃旗息鼓,24年该城市不幸又发生了重大塌陷事故,于是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大普查。
地下的情况往往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随着管网漏损、降雨、地下开挖、土体扰动等原因,新的空洞不断在发育产生,不可能通过某个时间点运动式的检测,一次性解决,而应该科学合理地周期性作业,规范化、常态化作业,对重点区域还要进行更高频次的复核和监测。不能出了事就重视一阵子,等风声过了又好了伤疤忘了痛,要真正将道路空洞的排查当作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持之以恒,细水长流。
同时我也有担忧,这个行业是良心行业,但即使很讲良心,内部不断培训强调,还是逃不过两年出个塌陷事故。无论是AI读图也好、人工判读也罢,抑或是现场操作的不规范,疲惫导致的动作变形、周边泊车导致漏测或者设备误差等等原因,导致检测中漏掉空洞。道路测好后塌陷的情况,在我从业的几年里碰到过三次,每次都是头皮发麻赶紧补救,万幸没有人员伤亡。为此我们内部进行了信息化系统建设,把人为的因素降到最低,进行双重数据核验,确保重大问题尽量不被遗漏。到如今两年了,总算是没有再发生类似的事故,但还是时常提心吊胆,担心随着检测维护的道路里程数越多,越容易碰到偶发性的失误。
就此情况也期待和更多同行交流,了解大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希望能尽快听到失联人员获救的好消息,道路塌陷防治,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