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探地雷达自动化智能等级划定的思考》一文有感

2025-05-23

读《探地雷达自动化智能等级划定的思考》一文有感


肖敏先生的《探地雷达自动化智能等级划定的思考》一文,从行业发展现状、技术瓶颈及未来方向进行了深刻剖析,尤其是借鉴自动驾驶等级划分理念提出的探地雷达自动化智能等级框架,具有重要的行业参考价值。作为深耕雷达检测领域的从业者,筑升对此深表认同,并结合自身实践补充几点思考:  

### **文章的核心价值与启示**  


1. **技术“傻瓜化”趋势的精准把握**  

文章指出三维雷达技术推动行业从“物探”向“检测”转型,并进一步提出“监测”愿景,这与筑升近年来在市政道路、地下管线等场景中推广三维雷达自动化检测的实践不谋而合。我们观察到,降低操作门槛与提升数据可信度之间的平衡仍是行业痛点,而智能化分级标准的提出为技术迭代提供了明确路径。  

2. **责任与风险划分的创新思路**  

L0-L3级的责任主体设定为用户,既鼓励技术快速落地,又规避厂商早期风险,这一策略对行业生态具有建设性意义。筑升在智能解译算法研发中也面临类似顾虑,未来可参考此框架完善产品责任条款。  

3. **行业痛点的现实呼应**  

文中提到“部分从业者技术专业性不足”“智能解译可信度存疑”等问题,与我司在项目服务中遇到的挑战高度一致。例如,部分用户对三维雷达自带的自动解译软件过度依赖导致误判,反映出硬件自动化与软件智能化之间的断层。  

### **对等级划分框架的补充建议**  


1. **需强化硬件与算法的协同性分级**  

当前等级划分偏重数据处理流程,但雷达设备的自适应能力(如环境噪声抑制、参数自调节)同样是自动化水平的关键。建议将硬件智能化(如实时质量反馈、多频段融合)纳入等级评价体系。

2. **应明确“人机协同”的过渡机制**  

L2-L3级阶段,需定义人工校验的介入节点与权责边界。例如,江苏筑升在空洞识别项目中采用“AI初筛+专家复核”模式,可将此类经验转化为分级标准中的操作规范。  

3. **需补充行业场景适配性维度**  

不同应用场景(如道路塌陷预警、考古勘探)对智能化的需求差异显著。建议在分级框架中增加场景化子类,避免“一刀切”导致实用性下降。  

---

### **筑升的下一步工作思路**  

基于文章启示与行业需求,我司将围绕“技术-产品-生态”三位一体战略推进以下工作:  

**1. 技术研发:聚焦L2-L3级核心能力突破**  

- **智能解译算法优化**:联合高校开发多源数据融合模型,针对管线渗漏、空洞量化等高频场景构建专用知识库,提升解译准确率至90%以上。  

- **自适应硬件升级**:研发环境感知模块,实现雷达参数(如天线频率、采样间隔)的实时自调整,减少人为干预需求。  

**2. 产品迭代:打造全流程智能监测平台**  

- **开发“边缘-云端”协同架构**:在设备端部署轻量化AI模型(L2级),完成数据初筛与异常预警;云端提供深度解译(L3级)与专家会诊服务,形成分级处理闭环。  

- **构建标准化数据接口**:兼容主流三维雷达设备数据格式,降低用户从L1向L2级迁移的成本。  

**3. 生态共建:推动行业标准与协作体系**  

- **发起“智能化等级认证”倡议**:联合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制定量化评估指标(如算法置信度、硬件响应速度),为分级标准落地提供支撑。  

- **试点城市级监测网络**:与政府部门合作,在智慧城建项目中验证L4级技术的可行性(如基于雷达数据的城市地质风险动态评估)。  

**4. 用户赋能:强化技术普惠与责任共担**  

- **推出“智能化等级适配方案”**:针对不同用户能力(如基层巡检员、专业物探团队)提供差异化的设备配置与培训服务。  

- **建立风险共担保险机制**: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发“智能解译责任险”,降低用户对L2-L3级技术应用的风险顾虑。  

**结语**  

肖敏先生的文章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框架,而江苏筑升将致力于成为这一框架的实践者与完善者。我们坚信,通过技术分级明确发展路径、通过责任划分凝聚行业共识,探地雷达的智能化进程将真正从“检测”迈向“监测”,为城市安全与地下空间开发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探地雷达自动化智能等级划定的思考》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9Db-yfH_JDD-7pNhRyuyA